库库吧 > 文学 > 事迹材料 > 爱国事迹 >

鲁迅爱国主要事迹

泽璇分享

事迹指的意思是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重要的事情,而现多指对革命、对人民有益的事,简单来说就是事情的迹象,事一般表示的意思是事情,迹也就是迹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迅爱国主要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爱国事迹1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鲁迅爱国事迹2

鲁迅先生曾于1919年11月发表了《一件小事》,体裁为小说,文中的事情属于虚构。然而在1936年,鲁迅先生还真就与—位人力车夫之间发生了—件感人的故事。

1936年初,鲁迅先生开始生病,虽然一直在抓紧治疗,但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虚弱。在一个黄昏,天气十分寒冷,鲁迅的侄女周哗随父母去看望伯父。快走到鲁迅家的后门时,他们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样子十分痛苦,三个人赶忙上前打问情况。车夫告诉他们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鞋,只好光着脚四处拉活,跑到这个地方时没有留神,光脚猛然踩在了一堆碎玻璃渣上,锋利的玻璃渣瞬间插满了两个脚心底,他抱着鲜血淋漓的双脚疼痛难忍,虽然过路者不少,却无一人施以援手,那个刚下车的客人见状也逃之天天。听完车夫的诉说后,周建人急忙跑去向学过医的大哥求助。

周哗在其文章<伯父鲁迅的二三事>中回忆道“不一会,爸爸和伯父两人拿了药品和纱布出来,那个车夫被扶上了车子的座垫上,伯父和爸爸,一个蹲,一个半跪在车夫的面前,伯父原学过医学,爸爸也稍懂得一些解剖,这时,便由爸爸把车夫脚底嵌在肉里的玻璃碎片,用钳子钳出,伯父把他的脚心底用硼酸水清洗干净,二人分工合作,替他敷药扎绷带,不多一会,包扎完毕,车夫说他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他的家也离此不远。于是伯父又掏出钱来,叫他在家里多多休养几天,又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1936年,是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于当年10月19日去世。当他在救治车夫时,尽管天气寒冷,尽管已弱不禁风,但他全然不顾这些,仍坚持在寒风中抱病为一个素昧平生的穷车夫包扎脚伤。如周哗所说:“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严肃的容貌仪态中,却有一颗天下至仁至爱的心,他的心,他的血,他的情,是如此的热切,如此的真诚”。

鲁迅爱国事迹3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_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鲁迅爱国事迹4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的女性。三十一岁时,的爱女端姑病死,使她久久不能忘怀。三十七岁时,丈夫又一病不起。三十九岁时,丈夫亡故,从此,她更加陷入悲哀与困苦之中。社会的黑暗,家境的败落,使鲁迅从小就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处在长子长孙的地位,又使鲁迅从少年时起就要分担母亲的重担。鲁迅曾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因此,他一生对母亲都是极为恭顺、孝敬的。

鲁迅一生刚正不阿,他从来都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地屈从别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妥协过。鲁迅二十多岁时,母亲做主给他定了亲,并于1906年夏把他从日本召回来,逼他结婚。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只好屈从了。鲁迅曾说:“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

鲁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房间与她聊天。平时,鲁迅在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屋里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来后,也一定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

鲁迅不但让母亲饮食可口,而且也尽量让母亲住得舒服。他租住砖塔胡同时,为照顾母亲,抱病到处看屋子,设法买到宽绰屋子让母亲和自己住在一起。当时他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不得不向别人借钱,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住宅。他后来对妻子许广平说:“至于西三条的房子,是买来安慰母亲的。绍兴老房子卖了,买了八道湾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惯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会很不舒服的。”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13361